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图片说明:田七家化赞助2025梧州半程马拉松
“来,笑一个!田——七!”这句曾响彻大街小巷的广告语,让“田七牙膏”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2000年代,广西奥奇丽公司凭借魔性洗脑的广告创意,将田七牙膏推向巅峰——2004年销量突破4亿支,销售额达10亿元,跻身全国牙膏品牌四强。镜头前定格的灿烂笑容与“中草药护龈”的产品标签深度绑定,让消费者记住了这个以中药田七为核心成分的国民品牌。谁也没想到,二十年后,这个承载着国产牙膏荣光的老字号,竟因菌落超标1280倍登上质量黑榜。


从中药牙膏开创者到质量黑榜:老字号的坠落轨迹
1974年,梧州日用化工厂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捣鼓出一支特殊的牙膏——以止血散瘀的中药田七为主要成分,主打“治疗牙龈出血”功效。这支中国最早的中草药药物牙膏一经问世,便凭借确切疗效迅速走红。广西人民医院口腔科的临床报告显示,使用田七牙膏两周后,92%的受试者牙龈出血症状明显改善。凭借“药妆同源”的差异化定位,田七牙膏先后斩获“中国驰名商标”“广西老字号”等殊荣,一度占据国内牙膏市场15%的份额。
然而,辉煌并未延续。2025年4月,国家药监局通告显示,田七家化生产的“怕上火”“怕出血”两款牙膏菌落总数分别超标1280倍和38倍。实验室数据显示,“怕上火”牙膏每克含菌量达19000CFU,远超国家标准规定的15CFU/g限值。这样的质量问题,与当年“中药护龈”的专业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从奥奇丽到中恒集团:品牌易主背后的资本博弈
田七牙膏的滑落,与其背后的资本动荡密不可分。2002年,民营企业哈尔滨晓升集团收购广西奥奇丽,开启“广告轰炸+渠道扩张”的激进模式。但过度依赖营销导致研发投入萎缩,2010年后,随着外资品牌下沉和本土竞品崛起,田七市场份额逐年缩水。2017年,奥奇丽因债务危机陷入破产重整,曾经的“中药牙膏王者”风光不再。
2021年,中恒集团以“出售式重整”策略入主田七母公司,试图通过“医药+日化”双轮驱动重振品牌。作为广西本土医药国企,中恒集团拥有血栓通等知名药品,但日化板块经验不足。收购后三年间,田七家化经历多次管理层调整,产品线从单一牙膏拓展至漱口水、洗衣液等,但核心品类市场占有率始终未能恢复——2024年日化板块营收同比增长27%,却仍不足集团总营收的20%,且利润贡献微乎其微。
中恒集团:医药主业承压与日化转型困境
田七牙膏的质量危机,只是中恒集团经营困境的一个缩影。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营收22.7亿元,同比下滑26.7%;归母净利润-3.77亿元,较上年转盈为亏,降幅达547%。
综合判断,中恒集团目前的业绩瓶颈主要存在三大因素:
医药主业增长乏力:拳头产品血栓通虽中标22省集采,但价格降幅超40%,而量增未能弥补价减,导致医药板块毛利率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
商誉减值暴雷:收购田七等子公司形成的商誉,因业绩未达预期计提减值1.2亿元;
投资失利雪上加霜:理财产品公允价值变动导致非经常性损益亏损0.8亿元。
尽管手握41亿元货币资金,资产负债率仅31.55%,但中恒集团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
在医药领域,需应对集采常态化下的利润挤压;在日化领域,既要修复田七品牌的质量信任危机,又要突破“老国货”的年轻化瓶颈——毕竟,当Z世代消费者在货架前面对“田七”和“舒客”“云南白药”时,那句“拍照喊田七”的记忆共鸣,或许已抵不过成分党对“益生菌”“氨基酸”的执着。
老字号重生之问:质量红线与品牌复兴如何兼得?
田七牙膏的菌落超标事件,撕开了国产老字号在规模化生产中的品控漏洞。在消费升级的今天,消费者对“中药护龈”的期待,早已不止于概念营销,更关乎生产流程的精细化管理。中恒集团公告称已启动全链条自查,但消费者和投资者更关注:
短期如何止损:是否召回问题产品?是否公开致歉并赔偿消费者?
长期如何重塑:在研发端,能否重启中药牙膏的技术迭代(如添加现代抑菌成分)?在管理端,如何将医药板块的GMP标准植入日化生产线?
企业基本面如何重回健康轨道:目前的业绩瓶颈如何突破?以价换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损坏如何破解?
从“国民牙膏”到“质量翻车”,田七的故事折射出传统品牌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当“拍照喊田七”的吆喝声渐远,留给中恒集团的课题,是如何让老字号真正“活”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里,而不是只存在于记忆的滤镜中。截至发稿,中恒集团没有对此事进行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