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创造价值、存在造就未来
一谈及糖尿病,众人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这样一句话:“这必定是吃糖所致吧!””于是,很多人开始处处避糖,买东西先看配料表,“无糖”“低糖”成了首选。甚至每逢过年过节,看到糖果点心都要绕着走,生怕一不小心就“惹上”糖尿病。可事实真的如此吗?糖尿病真的就是“糖”害的吗?
其实,我们每天吃饭时,总有几样不起眼的调味品,比糖还“会藏”,更容易让血糖悄悄失控。今天咱们就来说说,有哪些常被忽略、其实更容易提高糖尿病风险的4种常见调味品。
先说一个小故事。有位60多岁的阿姨,平时非常注意饮食,甜食基本不碰,但每次做菜喜欢“味重”一点。后来体检查出糖尿病,她特别委屈:“医生,我连蛋糕都没吃过!”其实,糖尿病的发生,更多和整体饮食结构有关,而不只是“吃不吃糖”。
糖的确会让血糖升高,但我们每天摄入的糖分,绝大多数其实不是来自糖果和甜品,而是“隐藏”在各类调味品和主食里。尤其是下边这几种调味品,用得多了,对血糖的影响可能比糖还大。

1. 酱油:鲜美背后的“隐形糖”
不少人炒菜时都离不开酱油,觉得加上一勺,菜肴立刻变得香味十足、色泽诱人。但你可能没注意到,市面上的很多酱油,尤其是老抽和生抽,为了增加口感和风味,里面其实加了不少糖。有的酱油,100毫升里面糖分就能超过10克。炒个菜,多放几勺,糖就“悄悄溜进”身体了。
举个例子,家里一盘红烧肉,不仅肉本身含脂肪,酱油、料酒、糖都少不了。你以为自己是吃肉,实际上,调料里的糖和盐也在“帮忙”。如果餐餐重口味,血糖当然不容易稳住。
2. 番茄酱:甜在不言中
有些人喜欢蘸薯条、做糖醋里脊时加番茄酱,甚至早餐抹面包也少不了。其实,大部分番茄酱的糖含量非常高,100克番茄酱里能有20克以上的糖,几乎相当于五六块方糖。有研究显示,长期高糖饮食会让胰岛素分泌过度,时间长了,胰岛功能受损,就容易得糖尿病。
生活中,不少人觉得“吃点番茄酱没事”,但如果加在汉堡、炸鸡、薯条里,既吃了高油,又吃了高糖,糖尿病风险就跟着上来了。
3. 味精、鸡精:升糖指数不低
有人会疑惑:味精、鸡精是提鲜的,和糖有什么关系?其实,味精、鸡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有的产品还会加淀粉、糖类,容易被人体吸收,导致血糖升高。而且这些调味品往往“见效快”,一点就很鲜,大家容易用多了。
比如,煮汤时加了味精、鸡精,喝几碗汤下肚,相当于摄入了不少“隐形糖”。对血糖敏感的人群来说,这些“无形的糖分”其实更危险。

4. 调味料包:高糖、高盐“双料王”
方便面、火锅底料、麻辣烫的调味料包,很多人吃的时候不太在意,觉得只是“提味”。其实这些小料包里,糖、盐、脂肪都有,尤其是糖分,有些一小包就能顶上一杯奶茶的糖量。
很多年轻人爱吃重口味、速食,结果不知不觉摄入了大量糖分和油脂。久而久之,不仅血糖容易出问题,血脂、血压也会跟着“爬坡”。
1.做饭尽量少用复合调味品
自己做饭时,尽量用新鲜食材,用葱、姜、蒜、香菜等天然香料提味。酱油、番茄酱、鸡精这些可以适量用,但别贪“味重”,能少则少。
2. 学会查看标签这一技能。
买调味品的时候,看看配料表,“糖分”“葡萄糖”“玉米糖浆”排在前几位的,尽量少买。控制好每顿用量,不给血糖“添堵”。
3.少喝带调味的汤和饮品
比如罐装的玉米浓汤、番茄汤、各种调味乳饮料,很多都加了糖。血糖本来就高的朋友,能不喝就不喝。

其实,糖尿病越来越多,是和现代人的整体饮食结构、生活习惯有关,而不是简单的“吃糖吃出来的”。过量的调味品、重口味、爱吃快餐和零食,这些才是让血糖不稳的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