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全部 1276 公司动态 415 行业动态 454

燃爆了(调味品新品种)调味品新品如何营销,调味品新秀陷食安舆论:松鲜鲜遭千禾前董事网上质疑,玉米酱粉被指涉非法添加,调味品,

时间:2025-03-29   访问量:1003

近期,知名调味品品牌松鲜鲜陷入了原料争议的风波。

事件起因是,有公开报道称,松鲜鲜原料成分中的 " 玉米酱粉 " 为 " 味精半成品 ",产品宣称的 " 减钠 " 也为虚假宣传。

千禾味业前独立董事车振明也通过社交平台公开质疑其原料合法性,称玉米酱粉涉嫌违法,并指出该原料实为味精生产的工业废弃物,具有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

面对争议,松鲜鲜紧急声明称玉米酱粉为安全创新产品。松鲜鲜创始人易子涵也在直播间表示," 我们所有的配料,都没有添加剂,没有害人的东西。"

双方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了多次 " 对线 "。目前,这一消息已在社交媒体发酵,引发了广泛讨论。多数网友对此持观望态度,部分支持车振明的 " 打假 " 行为,也有消费者担忧品牌产品安全性。

那么,引发争议的 " 玉米酱粉 " 到底是什么,究竟有没有问题?近日,潇湘晨报 · 辣椒财经记者向多方求证。

玉米酱粉成分受质疑

公开信息显示,松鲜鲜是杭州松鲜鲜自然调味品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专注于健康调味品,成立于 2019 年。其产品线涵盖松茸调味料、松茸一品鲜酱油、松茸油醋汁等,是近两年调味品赛道上的一匹黑马。

在松鲜鲜松茸粉的配料表上,玉米酱粉就排在第二位,品牌方括弧说明该成分包含玉米与食用盐两种原料。排在第一位的是食用盐。

潇湘晨报 · 辣椒财经记者梳理事件发现,此次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二:玉米酱粉是否是 " 味精半成品 ",以及原料未通过国家食品安全审批,是否可以纳入食品领域食用。

先是 3 月 15 日,千禾味业前独立董事车振明在社交平台转发媒体报道,质疑 X 鲜鲜涉嫌使用非法原料,并指出该原料实为味精的半成品或工业废弃物,具有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

面对质疑,16 日松鲜鲜紧急发布声明,称其原料 " 玉米酱粉 " 不存在安全问题,并表示玉米酱粉的生产是以玉米为原料经发酵、膜过滤、脱色、灭菌、低温浓缩低温干燥等工艺生产出的含有谷氨酸、其他氨基酸等成分的新产品。

同时,松鲜鲜强调,玉米酱粉的生产工艺与味精存在显著区别,全程通过物理发酵生成各种氨基酸,再进行干燥得到,钠含量低,鲜味主要来自氨基酸和多肽等天然成分。

同天,松鲜鲜的供应商伊品生物也发布了关于玉米酱粉产品安全性的声明函,提供了包括菌种安全性评价报告、毒理实验报告等在内的多项证据来佐证其产品的安全性," 玉米酱粉从生产工艺上和产品本身成分上来说,不是味精,也不是味精的半成品,更不是味精废液生产的产品。"

在松鲜鲜及伊品生物作出回应后,18 日车振明也通过社交媒体再次回应并给出了不同看法。

车振明表示,该原料(玉米酱粉)采用的并不是传统食品菌种,而是未被列入《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中 " 食品用酶制剂及其来源名单 " 的工业菌种 " 谷氨酸棒杆菌 ",该菌种无官方安全性评估文件,涉嫌违法。

" 谷氨酸棒杆菌合法应用需通过结晶、分离等工艺提纯为纯度 99% 以上的谷氨酸钠(味精),而玉米酱粉说好听点只能叫‘半成品’。" 车振明推测玉米发酵酱粉为未经纯化或直接由味精废液干燥制成,因玉米非水溶性特性难以有效除菌,必然残留工业废弃物,比如残留的培养基、谷氨酸棒杆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等,而玉米酱粉就是这些产品的混合物,也就是废液,要做无害化处理。

涉事方各执己见

就玉米酱粉争议,3 月 17 日至 24 日潇湘晨报 · 辣椒财经记者先后联系涉事方进行采访。

针对车振明的公开回应,易子涵向辣椒财经记者表示," 我们并未直接使用谷氨酸棒杆菌。玉米酱粉在生产过程中已经通过过滤方式将菌种剥离,所以玉米酱粉原料成品是不含谷氨酸棒杆菌的。基于此,松茸调味料不含谷氨酸棒杆菌。"

松鲜鲜表示,玉米酱粉的生产初衷是向消费者提供更健康、更少钠的鲜味产品和解决方案,在保证鲜味的同时,减少钠的摄入。

伊品生物酵母产品部销售总监余海涛则向辣椒财经记者出示了一份玉米酱粉微生物的检测报告,并表示玉米酱粉按照国家鉴定要求做了全项检测,对应产品的国标要求只需检测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 车振明所说的国际标准适用于乳制品中使用的益生菌和发酵乳制品,例如主要含有乳酸菌的酸奶。该国际标准不适用于细菌的分类学分化的生物发酵制品,所以不做检测。" 余海涛说。

对于记者质疑谷氨酸棒杆菌发酵制成的生物发酵制品是否可以使用,易子涵和余海涛均表示,国家并未明文规定不能使用。

易子涵透露,为证明玉米酱粉的安全性,将会带经销商和客户去工厂参观整个生产流程。此外,她还表示,玉米酱粉是与高校教授合作研发且相关生产许可证俱全。

但对于松鲜鲜与伊品生物的说法,车振明并不认同。

" 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利用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的玉米酱粉是不需要卫健委认可的普通食品原料 ",24 日车振明接受辣椒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玉米酱粉使用的谷氨酸棒杆菌并非传统发酵菌种,其发酵产物存在食品安全风险,且与终止审查的新食品原料不是一回事。

" 不仅是菌体的问题,还有其他代谢产物的问题。" 车振明说,松鲜鲜所声称的过滤方式剥离菌种并不足以证明产品的安全性,因为即使菌体被灭活,其残骸和代谢产物仍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车振明还表示,谷氨酸棒杆菌是属于棒杆菌属的一种放线菌,不是黄色短杆菌属的细菌,它可能有 150 多种代谢产物(培养条件和培养方式不同代谢产物有差异)。截至目前,由于安全性、功能需求及商业化等因素,尚无国家批准其全部代谢产物用于食品。

"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实行的许可制,即正面清单,没有批文不得使用,而不是没有禁止即可使用。" 车振明说,已进行检测并将相关数据交给当地监管部门。

律师:争议待监管部门定性

目前,对于玉米酱粉是否能够安全使用仍未盖棺定论。

据界面新闻报道,有营养学专家表示,松茸类调味品提鲜的原理之一来自于配料中所使用的菌菇,菌菇所含的谷氨酸等呈味氨基酸可以提供鲜味,这些为食物提供的 " 鲜 " 感大过于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

该专家也表示,尽管从配料表上来看,松茸类调味品中确实不含有味精,但这并不表示其不会在做饭过程中 " 生成 " 味精——配料中的食用盐在入锅后也会与谷氨酸结合形成谷氨酸钠。

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易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谷氨酸棒杆菌未经批准用于食品生产,且企业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代谢产物安全性,存在违法添加嫌疑。

她表示,企业可以向卫健委提交谷氨酸棒杆菌及玉米酱粉的全套安全性评估材料,通过审批后方可合法使用。" 因此,目前玉米酱粉是否可以安全食用需等待监管部门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不仅就玉米酱粉 " 对线 " 网络,还将争议引向了商业竞争。

松鲜鲜在采访中表示,此次事件是遭竞争对手有组织攻击,并透露已启动法律程序维权。易子涵向记者表示,事件发生后,后台订单全部在申请退款,经销商要求退货," 我不能肯定背后的资本是谁。但车振明曾任职千禾董事一职,千禾和我们是直接竞争关系,我们也主推 0 添加酱油。"

公开信息显示,车振明曾担任西华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并于 2021 年 5 月 7 日至 2022 年 11 月 7 日期间担任千禾味业独立董事。

不过,对于松鲜鲜的说法,车振明予以否认。" 我不是竞品企业,只是一个食品安全科技工作者,以维护食品安全为己任,希望包括松鲜鲜在内的所有食品企业好,但食品领域的违法行为必须指出。" 车振明告诉记者。

辣椒财经记者就此事拨打千禾味业证券部联系电话,在表明来意后,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此事," 需要找前台转接品牌部 "。在记者拨打千禾味业官方联系方式后,前台却明确表示不能转接到品牌部。

潇湘晨报辣椒财经记者李轩子 罗雅琪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 " 晨视频 " 客户端,搜索 " 报料 " 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 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 19176699651。

上一篇:一篇读懂(赫鲁晓夫传简介哪里人)赫鲁晓夫儿子被杀,儿童餐具暗藏隐患!新手宝妈必知的选餐攻略赫鲁晓夫政变全过程!朱可夫在会议上掏出手枪,当众扣押贝利亚,餐具,

下一篇:学会了吗(脂肪肝 食品)调理脂肪肝吃什么,脂肪肝高发或因重口味!4种调味品正悄悄伤肝《哪吒2》为什么鹿童能继续追杀申小豹,却选择放走他?,调味品,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